top of page

奎山經典-社會化統整教學活動~故事中心角色扮演

理念與歷史背景

兒童認知心理學研究:六歲前幼兒的智慧本質是藉著具體操作構成認知結構和邏輯思考;是發散性思考而非收斂性的思考。因此,學習的模式是片段、零散與感官性的學習,所以在幼兒階段的教學活動設計必須透過感官的經驗、實際的操作、藉著遊戲化、生活化將各項經驗與認知加以統整,才能符合幼兒的學習需要。因此故事中心社會化統整性教學活動設計是以幼兒最有興趣的故事來連絡各項學習活動,並統整發展、循序漸進,使幼兒有連貫並有全面性整合的學習。

奎山學校的創辦人-熊慧英教授,為了實踐自己的理念,於1954年至私立台灣銀行員工子弟幼稚園任教,她在那裡進行了「興趣中心」的實驗課程。依幼兒興趣,熊慧英進行五種教學法:常識中心教學法、遊戲中心教學法、故事中心教學法、音律中心教學法、工作中心教學法,每班老師自選一個項目進行教學研究,而每一中心教學研究均重視統整性的社會化教學法之研究,又稱為「綜合教學法」研究,試圖挽救教育界將「行為課程」及「五指活動」導向僵硬化及形式化的危機。並落實1920年代時便已經提倡之「以兒童為中心」──尊重教育主體的理念。

實施現況

教師透過「五隻小小鳥」、「兩隻小熊」、「河裡的螃蟹」、「獅子大王」等經典故事講述,引發幼兒對劇中動物的外觀特徵、移動方式、居住環境…等相關議題產生興趣,結合IB超學科主題,依探究線索、主要概念進行深入的探討。

以這次的「五隻小小鳥」為例,教師運用摺紙做成偶講述故事,讓幼兒在聆聽故事時,除了對故事情節本身產生興趣,對於故事中的角色特徵、藝術的呈現方式等也會連帶產生好奇的心態。為延續幼兒對角色特徵、生長環境…等各方面的探究熱情,舉辦校外教學進行實地觀察並藉由專家的介紹幫助幼兒對鳥類生態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幼兒也依興趣選擇想要深入了解的鳥類動物進行探究,經由自行查閱書籍資料、教師協助網站搜尋或訪問專家等資料蒐集的歷程,以小書的型式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並彼此分享,是本主題學習的第一階段。

在第二階段的學習中,幼兒試著將第一階段的探究結果從立體到平面,從具象到表徵,以不同的藝術型態呈

現出來。幼兒利用立體廢物材料及福祿貝爾恩物組合進行立體創作,展現對鳥類動物特徵的了解;以多樣化的平面媒材進行故事連環圖的創作,不僅能表現出角色特徵,也更能融入鳥類生物的生態環境。

「扮演遊戲」在幼兒的學習中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從中可以了解幼兒的興趣、刺激想像力、學習合作及促進獨立思考等。奎山的經典故事,內容均強調合作、同理、溝通…等議題,促進幼兒社會化發展。

經由一連串的探究過程,幼兒對於鳥類的知識更上層樓,對於故事情節也相當熟悉且津津樂道。此時經由教師的教學導引,幼兒們也躍躍欲試,準備把五隻小小鳥故事搬上舞台。搭配相關的兒歌、詩詞及律動遊戲,我們的舞台沒有華麗的布幕和燈光也沒有亮麗的戲服,而是幼兒依自己的角色需求及故事情節設計並製作,有大積木搭建的森林場景,有滿佈羽毛的翅膀,還有雞冠、扁嘴等易於辨識的特徵及創意的旁白服裝設計,更凸顯幼兒經由探究後的學習成果,每位幼兒都浸潤於活動之中,並享受扮演本身的樂趣,最後把成果呈現給親人觀賞,身心靈皆獲得了滿足。

結語

「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從幼兒最愛的故事為素材出發,從角色的探究,瞭解其特徵及生長環境,進而有故事內涵的深究,引發幼兒對於生命的關愛,最後透過戲劇的方式統整呈現。藉由計畫性的教學歷程,協助幼兒以統整的方式學習,不但加深加廣了學習的深度,更能維持幼兒的學習興致,有效能的達成學習目的,達到全人發展的目標。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