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如何發現過去: 古老歷史
- Taipei Kuei Shan School
- Feb 13, 2016
- 2 min read

六年級第二單元的中心思想是地球表面的研究已經發現的古老歷史。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帶領孩子認識了許多的古代文明以及古代歷史,包含:龐貝古城、羅馬遺跡、古希臘時代、秦兵馬俑等,我們也閱讀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除此之外,還邀請了銘傳大學的倪教授,他向孩子們介紹了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以及臺灣許多不為人知的古代遺址,孩子們大開眼界。古人云:讀萬里書,不如行萬里路。11月23日,六
年級的孩子去參觀故宮博物院及十三行博物館。透過參觀故宮博物院,我們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包含故宮三寶: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外,還有轉心瓶和百首鳥籠等,導覽人員豐富生動的解說,讓我們更加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對於孩子在國語科的總結性評量—介紹一件古文物,有非常大的幫助。而在十三行博物館中,從十三行人遺留下來的物品,科學家與考古學家推敲出許多珍貴的資訊,包含他們的生活方式、製鐵技術(台灣第一個製鐵的史前人類)、製作陶器(鎮館之寶為人面陶罐),甚至殉葬方式等,受益
良多;博物館中也有許多動態的學習資源,孩子們都很喜歡。參觀十三行博物館,了解史前人類,對於孩子在總結性評量—利用3D模型,介紹一個古老文明的發想,也大有裨益。 讓我們也來看看孩子的回饋:
"這次戶外教學去故宮博物院,我終於看到在國語課本中,那栩栩如生的翠玉白菜,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小鳥籠,大約只有一公分,而鳥籠的柵欄卻只有0.1~0.2公分,但以前古人在沒有放大鏡的情況下,還可以將唐詩寫在上面,而且字體相當工整漂亮,讓我非常佩服。"
- Melanie Liu 劉姮妤, 六年級
--------------------
"我再故宮博物院忠看到許多的寶物,包含:毛公鼎、玉屏風、多寶盒等,其中,百駿圖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因為故宮還特別為此設計了一個動畫,而且百駿圖是多年才一次展出的義大利畫家朗世寧的珍貴畫作,希望明年可以重回故宮,看到”大秦展”的特展。"
- Calvin Feng 馮祺傑, 六年級
--------------------
"在十三行博物館中,我更加了解十三行遺址,透過解說員的介紹,我知道十三行人的生活方式及相關資訊,而鎮館之寶人面陶罐,是我覺得最特別的,更讓我體會到考古學家的厲害,但他們竟能研究出好幾前年史前人物的生活習慣,使我們得知古人的相關資訊,十三行博物館讓我見證考古的奇蹟,令人嘆為觀止。"
- Anny Chen 陳恩菱, 六年級
--------------------
"一開始得知我們要到十三行博物館,我其實是興致缺缺的,因為我覺得台灣的文化在眾多古文明中顯得黯然失色。可是一進到博物館內,我的心情有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首先我們學習了十三行人的生活,發現他們不但會蓋高腳屋,更是台灣第一個煉鐵的民族,還有先進的製陶技藝;再來看到十三行出土文物,不但有美麗的珠子,還有神奇的鎮館之寶—人面陶罐。走出十三行大門,我收穫滿滿,更了解史前人的文化。"
- William Chen 陳仲廉, 六年級
Recent Posts
See AllFor K3, we went outside on campus to look for evidence of the water cycle. Children were able to find the cloud (condensation), rain...
Comments